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2017年,我市紧紧围绕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紧扣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发展目标,以实现全市更加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为核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全市就业市场呈现供求两旺活跃态势,但同时也还存在些不足,需要加以引导和解决。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2017年,全市新增就业12.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2%,劳动力调查失业率3.65%,就业人口比63.37%。
(一)就业市场供需总量同比增加,呈现供求两旺的活跃态势。2017年,我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524场(次),同比上升20.74%;进场招聘企业11244家,同比上升43.95%;提供招聘岗位26.57万个,同比上升51.4%;进场求职人次数27.56万人,同比上升17.63%;达成就业意向9.21万人,同比上升13.28%。其中,服务工业企业用工累计6.52万人,本年末,企业缺工总数7761人,其中工业企业缺工总数6104人。2017年,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1.04,与去年同期持平,供略大于求。
(二)二、三产业需求增加,第一产业需求相应减少。省局最新反馈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全社会就业人数441.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01.6万人,比重23.0%;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62.6万人,比重36.8%;第三产业就业人数177.4万人,比重40.2。第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力军。
从人社部门的招聘情况看: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培育取得突破带动就业。滨海国电投、射阳远景新能源、博汇集团和联鑫钢铁等一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东山精密电子、远海科技的破土,带动制造业用工需求增长;另外,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全市围绕大数据、现代物流、汽车服务等重点产业,签约项目增加,服务业整体呈现用工需求大并对高素质人才更加渴求的状态,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201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54450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就业的行业分布排在前五位的重点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三)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失业再就业工作平稳。2017年4季度,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2%,同比上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12月份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7895人,比上月增加209人,环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减少265人,同比下降1.4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基本持平。1-12月份,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68068人,比去年同期减少712人,同比下降1.04%。另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进一步减少。2017年全年,在领失业保险金21108人,同比减少953人,减少4.32%;新增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11391人,同比减少218人,减少1.88%;停止领取人数10863人,同比减少1067人,减少8.94%。
二、存在问题
(一)“隐性失业”显性化表现明显
2017年,随着我市去产能和调结构力度的增大,小化工、小水泥等环保要求不过关企业被要求停产关闭,或者被一些大企业收购兼并,这些不合政策的企业大部分职工被下岗或者转岗;另外去年上半年我市汽车及其配套生产企业,受“萨德事件”影响,行业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职工上班时间不饱和,部分企业采取轮岗、休假等措施来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二)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给生产经营带来压力
2017年4季度企业用工调查结果显示: 有近八成的调查企业,用工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用工成本增长幅度超过5%以上的企业比重达到26%;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后,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从用工成本增加的企业来看,仅有16.4%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增加没有造成经营压力,70.7%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增加形成了压力,但目前尚能消化;12.9%的企业认为压力明显增大。
(三)重点群体就业困难问题较多
一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企业需求的职位要求与求职者所学专业脱节,导致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二是企业对于技术工人和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市场上这类人员仍供应不足;三是打造“互联网+就业创业”平台,实现“互联网+”与就业创业工作的深度融合是大趋势,但需要更新大量的硬件、软件,投入大;四是返乡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值高,导致工作稳定性差等。
三、建议
一要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大紧缺人才培养。积极落实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继续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在高等学校开展高职高专等定向培育,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二要重点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帮扶工作。特殊困难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求职中处于弱势,而就业是他们维持生存的迫切需要,要重点帮扶、优先考虑技能要求低、保障程度高的公益性岗位。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能眼高手低,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统筹力度,借鉴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集中整合各部门的政策和资源,疏通就业创业渠道,形成帮扶合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
三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政府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部门联动,完善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同时优化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创业者要转变观念,增强劳动创业信心,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质量,增强创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