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四众”平台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根据国家及省局部署,我们近期对全市“四众”平台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共走访11个县(市、区)近30家企业,并与6家典型“四众”平台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调查显示,我市“四众”平台发展迅猛,已成为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带动力弱,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一、发展“四众”新模式意义重大
当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新创业蓬勃兴起,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平台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对大力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和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做出了部署,要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一)众智促创新。众创,就是帮助广大创业者聚集和链接各类创业资源的孵化平台,它能够提供部分或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把真正有想法、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人汇聚起来,创业者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有利于创意和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有利于将我市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二)众包促活力。众包,就是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从而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三)众扶促创业。众扶,就是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方式,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激发政府、产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服务能力,释放改革红利,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
(四)众筹促融资。众筹,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实物、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向社会募集资金,有效的拓宽金融体系服务创业创新的新渠道新功能,更灵活高效地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避免单一资金来源的局限,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分散投资风险。
二、“四众”平台发展势头良好
我市顺应时代新趋势,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型业态、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推动众创空间打造、众扶机制形成、众包模式建立、众筹体系构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造新平台,增添盐城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整体发展迅速。2017年,我市共有“四众”平台企业138家,其中众创平台99家、众扶平台25家、众包平台9家、众筹平台5家。年末从业人员10456人,实现营业收9.9亿元;户均从业人员75人、营业收入717万元。2017年,全市共开展众创项目1017个,众扶对象1497个,众包业务金额2.8亿元,众筹资金1.5亿元。“四众”平台中由企业创办的有123家,占全部平台的89%;由高等院校、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创办的有15家,占11%。“四众”平台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初步形成发展“四众”的新形态。
(二)工作机制完善。建立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重大问题。强化政策激励,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的意见》和《关于推进聚力创新的十条政策意见》等10多个文件,从市场准入、主体培育、载体打造、政策支持、产业导向、要素供给等方面形成完整创业政策体系,从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研发机构、知识产权、培育企业集群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创新政策体系。强化督查推进,建立督查考核制度,重点考核政策兑现、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成效等内容。
(三)双创载体活跃。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备案72家、众创集聚区9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7家,省级众创空间备案23家、众创集聚区3家。成立盐城市众创空间联盟,注册运营“盐城众创”微信公众号,每个星期集中发布创新创业活动20场次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众创集聚区新增各类创新创业团队200多个,新增创客1000多人,新增入孵企业400多家。
(四)发展成果丰富。“四众”活动企业充分利用“四众”平台的优质资源及服务,发挥自身创新活力,收获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质成果。我市连续三年在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报名总数全省第一,获奖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盐城农家渔夫生态水产有限公司通过平台渠道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提升了水产品附加值。罗德机器人等科技创新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挂牌和融资,加快上市步伐。军曼科技、无界电子商务等平台助力地方特产线上销售收入超亿元,带动数万农户致富,近千人就业。
三、“四众”平台服务形式多样
我市围绕“四众”活动企业的服务需求,从技术、资金、环境、资源、营销、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引导、培训服务,实现了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的整合与运用。
(一)形成多元服务格局。“四众”平台企业按照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为“双创”主体提供多元服务。一是资金支持。建立VC合作联盟,吸引专业投资人、众筹平台等多种投资形式加入,通过投资财税咨询、投资推介等形式构建资金对接的渠道。二是合作支持。在各级政府公共创业政策性扶持资金的信息查询与咨询的基础上,推动关键合作对接,聚合上下游企业形成合作圈,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帮助技术成果转化。三是信息支持。提供行业信息、市场信息、展会信息、供需信息、中介组织机构信息等资讯,并与中介公司合作提供市场调研、人力资源、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建设共享资源库平台,为创业项目及企业提供创新设计、技术众包服务。
(二)注重创业实训指导。联合上海、北京以及本地机构建立导师库,通过市科技、人社、团委、高校导师资源,对本土人才就投资、法律、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创业导师咨询辅导服务。从实际出发,采取“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创业沙龙、实训演讲、特约咨询、委托服务等方式,将创业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与创业意向青年、创业团队在创业路上所遇到的需求相对接。积极开展创业实训,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整合专业化的市场力量,让创业者得到实战演练,在盐城创业者中创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三)探索多种盈利模式。我市“四众”平台企业探索了多种运营模式,如活动聚合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投资驱动型、培训辅导型等。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专业服务收入,通过为入孵企业提供新材料领域技术服务、分析检测以及研发测试等专业化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二是房租收入,通过为入孵企业和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及工位,以及一些共享办公设备、网络、公共空间等收取较低的租金。三是投资收益,在企业孵化初期,聚集各类投资机构,选取优质企业投入适当的资本进行合作入股,取得一定的收益。
四、“四众”平台发展仍在起步阶段
我市发展“四众”模式,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虽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的“四众”平台企业刚刚成长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平台运行不乐观。我市“四众”平台整体建设水平和服务层次不高。项目规模普遍较小。项目超过50个的众创平台仅2家,占1.4%;众包金额超亿元的仅1家;企业超过100家的众扶平台仅3家,占2.2%;金额过亿元的众筹平台仅1家。维持运行压力大,相当部分“四众”平台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和工位租金为主,以致运营成本高,招引创客难,持续盈利差。2017年,我市“四众”平台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平台企业共亏损2.1亿元。
(二)服务功能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缺。我市虽出台了一些“四众”支持政策,但针对性、操作性还不够强。部分政策门槛较高,初级创客享受不到,创业团队或项目普遍难以低成本获得创新创业资金、政府采购项目支持和科技研发项目资助。城市竞争力弱,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部分平台行政许可手续复杂,研发空间有限。配套功能层次低。大多数“四众”平台停留在提供场地、物业、项目申报等基本服务的初级阶段,专业管理人才团队不足,无法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能够为创客提供有效信息技术、风险评估、项目融资等服务的很少。“四众”企业中,提供3种平台的18家,占13%;提供4种平台的仅4家,占2.9%。
(三)产业结合不紧密。近年来“四众”平台企业虽然数量增长较快,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发展模式雷同,未能充分体现核心优势特色,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建设“四众”平台的最终目标在于培育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而目前我市“四众”平台与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现有的“四众”平台中,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主导建设的不多,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四众”服务业的仅6家,占4.3%。入驻的项目大多集中在“互联网+”、文化创意领域,且个体创业者较多,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且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性项目较少,同质化、低端化现象较为明显,双创要素集聚优势不明显,致使项目的针对性弱、成长期长、成功率低、带动性差。
(四)创客能力不全面。心理准备不足。广大创客的创业热情虽高,但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艰辛和困难预想不足,严峻的市场给他们带来的心理落差较大,他们从生理和心理准备上都不充分。知识储备不足。尤其是在网络营销这块,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产品新知识在更新和发展,这就要求创业者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具备市场营销、金融知识、运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架构。心态要求过高。在创业过程中,有部分创业者有求快逐利的企图,甚至一夜致富的心理。虽然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但没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支撑及落地实践的经验,创业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五、推进“四众”模式持续纵深发展
发展“四众”模式,本质上是要实践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要秉承“坚持市场主导、包容创业创新、公平有序发展、优化治理方式、深化开放合作”的基本理念,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一)以规划引领为轴线,提高“四众”模式新内涵。一是做好项目引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对自发建成的“四众”平台,梳理、整合入驻团队、项目,逐步引导按行业或产业分类集聚发展,尽量避免同质化,减少重复投入,节约管理服务成本。二是明确考核标准。制定建立绩效考评标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裂变能力和吸引高成长性研发团队入驻的能力。三是完善服务功能。构建产学研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在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放实验设备以及研发设备,为创客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先进制造企业为创客提供产品定制服务;建立用户补助机制,鼓励创新创业者利用公共科技资源开展研发创新。四是防范潜在风险。注重规范与监管,放管结合,守住底线,防范和化解知识产权风险、信用风险、不当竞争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风险,特别是要重点防范众筹等金融风险,始终把参与者的资金安全放在首位。
(二)以要素聚集为底色,凝聚“四众”模式新合力。一是做好政策服务的“加法”。梳理、整合分散在各条块的相关政策,充分释放政策能量,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激发和调动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完善的双创政策体系。二是做好管理低效的“减法”。要减少服务同质化、盈利低端化、管理片面化、平台空白化的局面,引导“四众”平台发展“控量增效”、创业富民“蹄疾步稳”。三是做好引导基金的“乘法”。完善“双创”引导基金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双创”领域,扩大优质创业项目的乘数效应。四是做好创新治理的“除法”。打造“四众”模式集聚区,集聚特色创业企业或人才,以及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融资担保、知识产权服务、培训辅导、商务物流等服务机构,建有一站式服务平台。
(三)以产业嫁接为龙头,探索“四众”模式新路径。一是细分行业领域平台。引导和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逐步建成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增加源头创新有效供给,聚集创新资源。二是整合优化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我市现有服务平台的有利条件,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运营机制,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双创资源的集聚效应。三是拓展新型创业服务。发展公共中介服务,加快科技咨询、创业投资、财务审计、法律援助、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为创业企业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
(四)以品牌树立为旗帜,抬高“四众”模式新标杆。一是整合孵化服务载体。加大对“四众”平台建设的经验指导,及时借鉴成功运营的案例、模式和经验,总结各地“四众”平台运营特色以及有效支持政策,有规划地进行推广。二是搭建大众交流平台。支持各类创业服务组织和机构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和大众创业需求,举办创业沙龙、项目路演、导师分享会、创业训练营等各具特色的创业竞赛和活动,支持大众创新创业。三是加大宣传关注力度。注重对优秀平台和创业团队的典型选树和宣传,适时表彰一批有特色、有建树、有引领作用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对大众创新创业给予关注和支持,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众积极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